近30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非酒精性脂肪肝病(MAFLD,原称NAFLD)以及肝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攀升,已成为一种日益严重的流行病。在肥胖人群中高达90%的人患有MAFLD,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这一比例为60%,还有20%的体重正常者也会受到影响。然而,至今还没有批准用于治疗脂肪肝的药物。
已知葡萄糖不耐受是导致脂肪肝和肝癌的第一步。因此,寻找一种简单的预防和治疗方法以阻止这种趋势已成为当务之急。2008年,来自美国Salk研究所的生物学家Satchidananda Panda教授团队首次发现,不仅是吃什么,什么时间吃东西对于健康同样重要。
我们身体的每个细胞都有自己的生物钟,每个器官也是,它们都需要休息时间以修复、重置和恢复节律。当所有器官每天都得到休息并恢复活力时,它们就会高效并优质地完成所有任务。就像一个管弦乐队,当所有的乐器都协调一致且配合恰当时,你听到的就是优美的旋律,否则,就是嘈杂的噪音。通过建立一个持续的每日进食和禁食周期,身体会根据自然的昼夜节律重新调整热量摄入曲线。与此同时,限时饮食(间歇性禁食的一种形式)策略受到广泛关注。在近几年的研究中,Panda团队证实这种饮食策略可以扭转肥胖和糖尿病动物模型。在2019年时,该团队首次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小样本人体试验,证实10小时的限时饮食策略(把24小时的进食时间限制在10小时)改善了受试者体重、腰围、血压和胆固醇等。
不仅Panda团队,诸多研究团队都已先后证实了限时饮食除了能减轻体重、改善代谢健康和延长寿命外,还能带来多种健康益处。然而,这些益处是否能“一视同仁”还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北京时间8月18日,发表在《Cell Reports》上的一项最新研究中,Panda教授团队再次通过实验证实年龄和性别确实影响了限时饮食的结果,但这种饮食策略仍可以为所有性别和年龄组带来了多种健康益处。该研究表明,限时饮食可能是对人类2型糖尿病、脂肪肝和肝癌,甚至是感染性疾病(如新冠肺炎)的一种有价值的干预策略。
虽然年龄和性别对代谢健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但大多数临床前代谢研究是在年轻雄性小鼠中进行的。部分原因是由于早期观察到广泛使用C57BL/6品系的年轻雌性小鼠喂食高脂肪饮食,比雄性小鼠更不容易发生饮食诱导的肥胖和相关代谢疾病。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表明,代谢紊乱的发病率存在很大的性别差异,相对于男性而言,女性的心血管疾病风险较低,但在过去20年里,绝经前女性的心血管疾病病例也在增加,这与糖尿病发病率的增加同步。一旦女性患上代谢性疾病,如脂肪肝,她们容易更快地发展为更严重形式的疾病。年龄也是代谢健康的一个主要生物变量。中年时脂肪堆积的趋势增加,再与年龄因素相结合,会提高代谢疾病的风险。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打破了传统使用年轻雄性小鼠的模式,给两个年龄组(相当于20岁和42岁的人类)的雄性和雌性小鼠喂食富含高脂肪和高糖的饮食三个月,每天限制进食9小时。对照组小鼠随意进食,不受时间影响。随后,研究人员进行了多项测试,以确定年龄和性别如何影响限时饮食对包括脂肪肝、葡萄糖调节、肌肉质量、表现和耐力,以及败血症后的存活率等多种健康指标的结果。他们还采取了罕见步骤,即将实验条件与动物的生物钟相匹配(小鼠是昼伏夜出)。这是研究人员首次研究雌性小鼠。他们在分析所有小鼠的组织以确定其化学构成和过程时发现,无论年龄、性别或减肥情况如何,限时饮食都能有力地防止脂肪肝发生。虽然雌性小鼠没有受到体重增加的保护,但它们仍然表现出了代谢益处,包括肝脏脂肪较少,血糖控制得也更好。禁食16小时后,对小鼠进行的口服葡萄糖耐量测试表明,限时饮食显著改善了小鼠的葡萄糖耐量,使中年雌性和雄性小鼠都能比对照组小鼠更有效地恢复正常血糖水平。这一发现表明限时饮食可能是一种低成本或无成本且用户友好型预防或治疗糖尿病的方法,并支持该团队2019年关于限时饮食治疗人类代谢综合征的研究结果。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限时饮食可以保护雄雌和雌性小鼠免于败血症引起的死亡。这是一种危及生命的感染,在大流行期间重症监护病房内尤其危险。研究人员给小鼠注射了诱导败血症的毒素,然后监测了13天的小鼠存活率,发现限时饮食保护雄性和雌性小鼠免死于败血症。除此之外,还有惊喜。研究人员发现,限时饮食不仅能预防脂肪肝、糖尿病和败血症引起的死亡,它甚至还能使雄性小鼠保持和增加肌肉质量,并改善肌肉功能。然而,这种效果并没有在雌性小鼠中观察到。这一发现对老年人尤其重要,因为改善他们的肌肉表现有助于防止摔倒。这些令人惊讶的发现为Panda团队指明了下一步的研究和新的问题:肌肉质量增加是因为限时饮食帮助肌肉修复和再生吗?限时饮食对肌肉代谢和再生有什么影响?Panda说:“这些对我们来说是非常令人兴奋的问题,我们期待着对它们进行更详细的研究。”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celrep.2021.109543
https://doi.org/10.1016/j.cmet.2019.11.004